多维价值共生:136号文开启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新周期
-
政策解读
-
2025-08-13
引言
今年6月,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量骤降至14.36GW,同比下滑38%,环比暴跌84.54%,创下今年首次负增长。与此同时,各地光伏上网电价持续走低,浙江、陕西等地午间谷电时段延长,部分区域午间电价甚至跌破0.3元/kWh。
这一系列变化看似是行业的“阵痛”,实则标志着光伏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回归——光伏的真实价值正在浮出水面。
光伏价值的四大维度重构
过去十年,行业过度追求装机规模和发电量,却忽视了光伏作为电力的本质属性。136号文推动的市场化改革,正引导行业从“量”的扩张转向“质”的提升,逼行业超越单一卖电逻辑,转向能源自主权、碳资产增值、电网协同与ESG竞争力的复合价值体系。
维度一:能源重构——从火电为主到新能源为主
核心逻辑:136号文推动光伏从“保量保价”转向市场化竞争,光伏不再是单纯的发电工具,而是企业重构能源体系的战略抓手。
能源结构改善:光伏“自发自用”模式直接削减企业外购电量,在电力现货市场剧烈波动(如午间光伏出力高峰期的低价甚至负电价)背景下,成为企业应对电价风险的天然屏障,保障能源成本的可控性。
限电应对和离网保障:光储一体化配置通过峰时电力自主供给,降低企业限电风险。还可在电网故障时独立运行,保障企业生产线持续供电。
维度二:环境溢价——绿证和CCER从赠品变硬通货
核心逻辑:绿证、CCER等环境权益正成为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碳约束的核心资产。
绿证撬动跨境竞争力:绿证价格已从2024年的150元/张跃升至当前的800元/张(涨幅400%)。面对欧盟CBAM碳关税(如铝、钢铁产品每吨碳排附加200元关税),出口企业利用光伏绿证抵扣碳成本,年省跨境费用超百万已成现实。
碳资产储备抢占先机: 光伏项目纳入CCER体系预期强烈。1兆瓦光伏年均减排约1000吨CO₂,按当前碳价(约80元/吨)测算,潜在年收益达8万元。企业通过自持项目提前储备碳资产,不仅为未来碳配额履约或碳关税抵扣提供弹性,更能满足跨国企业供应链的碳减排要求,增强核心竞争力。
维度三:系统升维——从发电单元到柔性节点
核心逻辑:分布式光伏正从孤立电源升级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柔性节点。
技术赋能电网服务:光伏融合智能逆变器、储能及负荷调节等柔性控制技术,可主动提供无功支撑、电压调节等辅助服务。
聚合参与电力市场:规模化聚合的分布式资源可参与需求响应、调频调峰等电力市场服务,创造新收益点。山东等地试点的“隔墙售电”模式,允许光伏通过合理过网费机制向邻近用户直供电,大幅提升资产利用率和经济性。
维度四:品牌价值——ESG战略的强力引擎
核心逻辑:分布式光伏数据正成为企业ESG能力的量化标尺。
提升资本与市场认可:2025年起A股上市公司强制披露ESG报告,光伏发电数据是关键量化指标。ESG表现已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,直接影响投资者信心与客户认可度。
响应国家战略与自身利益双赢: 积极部署光伏既是响应国家“双碳”战略的担当,也是提升企业ESG评级、塑造负责任品牌形象、赢得市场青睐的明智之举。
行业发展方向:聚焦“度电价值”的优化
精准规划负荷匹配: 基于企业实际用能曲线定制化设计,最大化自发自用比例。
优选高效可靠设备: 目前新型组件技术层出不穷,项目建设应优选优质设备,保障电站长期稳定运行,降低后期维修更换成本。
开发环境权益资产: 主动参与绿证、CCER等环境权益市场,将环境效益转化为真金白银。
精细化运营降本增效: 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智能监控、预测性维护和能效优化等专业化运维手段,全面保障电站的发电效益。
结语
136号文如同利刃,划破了光伏行业“规模至上”的旧幕布,揭开了“多维价值共生”的新篇章。当企业超越“卖电收益”的单维视角,转向拥抱能源自主、碳资产增值、电网协同与ESG竞争力的复合价值体系时,光伏产业的黄金时代,才真正曙光初现。未来属于那些深刻理解并驾驭光伏多重价值的企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