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双531”启示录:政策轮回中的进化密码
-
零碳新城
-
2025-07-19
导语
当2025年6月1日“136号文”(《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)正式实施,“531”这个数字再度成为新能源行业的命运符号。
表面看,两者都带来装机量骤降、价格雪崩、企业出清。但深层次看,这是行业从青春期阵痛到成年礼蜕变的关键跃迁。理解两次531的相似基因与进化差异,方能看清新能源产业的未来路径。
共性基因:政策倒逼出生存法则
市场震荡:从断奶阵痛到出海突围
2018年全球光伏装机105GW,中国却因“531”新政装机量暴跌17%(44GW),产业链价格最高跌幅达47%。但危机倒逼企业出海求生,2019年组件出口暴增至60GW,欧美市场增量贡献超30%。
2025年新政再度按下国内补贴终止键,但全球化竞争已升级——欧盟碳关税将中国组件出口成本推高18%,美国IRA法案要求本土化生产比例超50%,出海从“加分项”变成“必答题”。
技术洗牌:单晶替代与N型革命
2018年加速淘汰多晶产能,单晶组件市占率一年内从15%飙升至40%,多晶玩家集体退场!
2025年改革矛头同样直指技术迭代,政策要求新建项目“系统效率≥85%”,这意味当前主流的PERC电池(效率23.5%)将被TOPCon(24.5%以上)和HJT(25%+)取代。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已从3%提升至7%,而中小企业若无法突破24%效率红线,将面临直接淘汰。
价格雪崩:从补贴依赖到直面市场
2018年组件价从2.8元/W暴跌至1.5元/W,倒逼标杆电价下调0.05元/度,分布式项目收益缩水20%。
2025年电价全面市场化后,午间光伏出力高峰时段现货电价已跌破0.3元/度(山东试点数据),叠加组件价向0.7元/W逼近,项目IRR(内部收益率)普遍降至6%以下。
两次价格崩塌的本质,都是政策强行撕开市场保护伞,倒逼企业直面成本竞争。
进化差异:两次剧变的本质区别
政策逻辑:从“断补贴”到“建规则”
2018年政策是简单粗暴的“急刹车”:停止地面电站指标,削减分布式补贴额度,行业陷入“补贴依赖症”戒断反应。
2025年新政则构建市场化基础设施:建立分时电价交易机制,强制分布式电站接入虚拟电厂平台,明确绿电交易碳积分折算规则。政策目标不再是限制规模,而是建立新型电力系统运行规则。
行业阶段:从青春期到成熟期
2018年行业仍处野蛮生长阶段:全国光伏企业超5000家,但80%产能集中于组件封装等低门槛环节,同质化竞争严重。
2025年的洗牌已进入深水区:CR5企业占据80%N型电池产能,头部企业通过微电网运营、电力交易套利等模式,将项目IRR稳定在8%以上,行业正从“制造业”向“能源服务业”跃迁。
竞争维度:从成本战到系统战
2018年的生存法则聚焦于“降本+扩产”:全行业通过硅片薄片化、设备国产化等技术革新,推动单瓦成本下降超30%。
2025年的决胜关键在系统协同能力:光储项目可通过动态电价响应策略,优化储能日均循环次数,提升度电收益,而数字化调度系统可将电站响应速度提升至毫秒级。缺乏“源网荷储”协同能力的企业将彻底失去生存空间。
政策启示:价值重构是进化密码
两次“531”的深层逻辑揭示了一个真理:政策冲击的本质是行业价值体系的重构。
短期阵痛背后,更高维度的机遇正在浮现:
收益重构:绿电溢价、碳积分收益等新收益渠道逐步成熟;
模式进化:“光伏+储能+交易”组合提升IRR,收益稳定性超越传统电站;
技术爆发:钙钛矿叠层电池量产效率突破30%,光储系统度电成本下降,技术红利进一步释放。
正如2018年531倒逼出单晶替代、海外扩张两大战略,2025年新政将催化出三大新物种:
能源运营商:通过电力交易、需求侧管理获取超额收益;
系统服务商:提供“软件+算法+金融”综合解决方案;
生态整合者:打通光伏、储能、充电桩、氢能的多能协同网络。
结语
2018年的531教会我们如何在寒冬生存,2025年的531将考验行业如何在新规则下繁荣。当补贴的温室玻璃被打破,新能源产业终于站在真实的市场土壤上——这里有风雨,也有阳光。
历史的答案早已写就:真正杀死行业的从来不是政策,而是对旧模式的执念。